弘揚孔雀明王法,修建祖庭開成寺
網頁更新建置中   3/26 星期日 啟建 禮拜慈悲三昧水懺法會   慶祝佛誕 4/29  星期六 上午9點 傳授八關齋戒 下午3點 恭誦 父母恩重難報經 4/30 星期日 上午8點 朝山 浴佛法會  下午1點半 恭誦孔雀明王經

孔雀明王寺

修建祖庭開成寺
常通法師
常通法師法語集
常通法師LINE法語集
孔雀明王
佛母大金耀孔雀明王尊
孔雀經課誦本
孔雀經課誦本系列
  現在位置:法語集
  • 大家一定要在清淨的法上多用功,因為只要有「法」了,就什麼都不會怕,也因此處理事來更順心如意。不論遇到什麼問題都可用佛法一一破解,從危機變成轉機。是故,若不在戒學、心法,不在念佛、拜佛上下功夫,不在禪定上下功夫,如何能做到?
  • 一般人不知在內心修持,都看外面的表相。見到別人得一分、二分,有人得八分、九分,就說師父對這個好、對那個不好,但卻從不用佛法的角度來看。「因果是不落空的」,你自己修一分便得一分,修八分自然得八分,你不想得也無可能。在因果上,是真正的平等。
  • 你能在生活上捨己為人,那你在修行「清淨法」上自然能捨得,尤其是坐禪時,「能捨離一切相」,就容易得到更深的禪定。
  • 修行是「密行」的,是除相的心地法門。千萬不要讓別人覺得「你看起來很有修行」,百丈禪師云:「行者,不能洩成就於外。」
  • 一切的戒定慧三無漏學,都是在幫助我們達到「心地清淨」。所以「心清淨」,心不貪了,即是「戒」;心靜下來了,即是修「定」;心能空了,即是開「慧」。是故,「自性歌」中「照見五蘊皆空,真正的空性,能生妙有的生活,此妙有方能自在,這就是解脫!」
  • 長老曾經說過:「寺院就是道場,就是學院。」想要成長,最重要的動力就是「學習」,必須隨常住的作息,或教學或共修,都發心去參加;若解門,若行門,都用心修學。上課前先努力準備,上課時專心做筆記,牢記在心,要深信、切願、力行,下課後再整理、消化。只要法能住心,就會落實到生活上,照佛法的道理去實踐,因而能夠經常體會到佛陀智慧大寶藏的妙用。
  • 我常說,這個世間一定是「一心生二門」的,有外在的世界,也有內在的世界;有自己—要嚴以律己,也有他人—要寬以待人,二者皆須善分別。要修福報,也要修智慧—於「相」上要修福,於「體」要修慧,正如開車要加油門,也要懂得踩剎車,要「解」也要「行」,否則你雖然佛經看得多,有智慧,但如果沒有福,可能連佛門都進不了。相同的,你修了很多福,但卻沒有智慧,那佛法的真實利益你也得不到。所以說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」。
  • 打法器,在共修的時候人多,就打大聲一點,平常二、三個人做早課時,就打小聲一點。法是活的,不是死的,但這要靠一點經驗判斷,剛開始拿捏不到,也是正常的。
  • 我們吃東西,要能吃出別人的用心,那才是真正會吃東西的人。
  • 洗頭、洗澡,若能洗到「心清淨」,那就是真正會洗頭、洗澡的人。
  • 要在佛法裡面廣結善緣,如金剛經云:於無相清淨心裡修一切善法。行善中  要能無相,能無四相名為菩薩;「行善」中能「離相」,名為諸佛。二大學分,皆必具足,始得圓滿,缺一不可。
  • 惜福的人,得的福還是小福,能夠廣修「物施」,用鼓勵、讚歎、安慰眾生修「無畏施」,以及用智慧、經驗或佛法供養的「法施」,能以廣大無邊的心量來供養眾生最好的布施,如此,才能得大福報。所以,有錢不一定是福,能心安理得,歡喜慈悲,順心如意,才是真福。
  • 把心靜下來,專注於佛法空性上,即能發現所有一切法皆是佛法,所有一切所見所聞的境界,皆能生智慧,都是為了要讓你覺悟—明瞭自己心性的體,明瞭現象是無常、是生滅變化。
  • 一切的人都只能「自度」,並沒有誰度了誰這種事,也唯有自度才能進而利他。
  • 梵唄、讚偈為的是供養諸佛,讓人聽了能把心靜下來,也是為引導眾生,否則的話,那也是不可為、不必為的。
  • 世間是一種錯覺,當你沒有的時候,就會覺得它很美好;一旦擁有了,就開始生厭。所以,「切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」,要違背自己的心意,逆爭上游,才能「背塵合覺」。
  • 我們不要說那些令人痛苦的話,因為眾生是脆弱的,容易生退轉心,所以要經常鼓勵人。一個人的成功不一定在於改正缺點,往往都是因為發揮了他的優點而成功的,所以要多說好話,令人生起信心,發揮其優點,使人人更好。
  • 如果你對佛法沒有渴望,那你想得到佛法的受用是不可能的。
  • 學佛的人,要越傻越好,越吃虧、越是讓人,結果往往得到最多。
  • 求師,你在外面是求不到的,因為「心」才是你最好的老師,即使是釋尊也是因這個老師而開悟的。六祖云:「無師智就是最上法。」
  • 隨時要做最壞的打算、做好的準備。我常說,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有時間觀念,凡事提早十分鐘完成。
  • 惡緣、逆緣來,我就用更大的慈悲去包容,這樣對無常、空,才能體會得更深。
  • 決定往生的方法:一、深心的回向。二、願生。三、求生。
  • 確實的了解,才是真正的相信。
  • 能夠時常「離開」的人,是真正的覺悟者。
  • 致富之道就是不貪、不著相、心清淨。
  • 我對師長的教導,是「全力以赴」的。
  • 憍慢心是很要不得的缺點,一定要改!如果不改,是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。
  • 對治淫欲最好的就是不淨觀,你甚至可以去摸一摸自己的大小便,聞一聞。隨時去觀察事物的成、住、壞、空種種變化,才能了悟真相。
  • 學法器就是要雞蛋裡挑骨頭,好還要再更好,千萬不要得少為足。學習一定要學到滾瓜爛熟,才是真的把這件事熟透了;否則就是不透徹,時間一久還是忘了。
  • 整部金剛經都在講極樂世界的境界,這個大秘密你知道嗎?因為金剛經都在講佛的法身,你如果不知這道理,修行還執著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那你怎麼念阿彌陀佛也見不到佛。要發大心念佛,還要以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念佛,那才能真正見到阿彌陀佛啊!
  • 教你一個當好住持的秘訣,還能不起煩惱,身心靈都健康。那就是:從現在起,你專門管好你自己,其他人都不要管;管好你自己,你就是自己的住持。怎麼管?眼睛儘管看好的,耳朵儘管聽好的,口儘管說好話。看到、聽到好的都是別人,不好的是自己。聽到讚歎不要高興,那是別人的,聽到不好的我懺悔、改進,心要保持平平靜靜。
    修行要像開車一樣,下坡順行就踩剎車;上坡難行不要放棄,握穩方向盤,再加油,才不會被逆境退失了道心。隨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心,不受外境所牽,那你就是最好的住持;心裡平平靜靜沒有煩惱,身心一定健康,將來往生決定自在。
    以後人家問你的職事是什麼?你就是住持。道場有多大?盡虛空那麼大!
  • 什麼是「功德」呢?「功」是利益人的事,「德」是無相,二者都要具備才是有功德。如果只是修功,沒有無相的智慧,身心執著於事相,那只是修得小福報而已,沒有功德喔!如果身不去做「功」,只是修「德」,那是空口說無相,不在事相上實修,那也是無用的。所以,我們最好先從功上下手,多修福利益別人,將來要修智慧才不會有障礙。
  • 智慧是從「發心」來的,要發心去學習一切利益人的事,所有生活上的事情,諸如:飲水機多久該換濾心?冷氣怎麼開、關?如何吃才健康,以及什麼東西該到什麼地方採買等等。你學會了,才有能力照顧別人。我雖然人不在宜蘭、不在海會庵,但是我什麼都知道,這是為什麼?因為「用心」的關係,處處都用心學習、發心利益大眾,才能得智慧。
  • 平常要多做禪觀的練習,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。走路時專注,知道自己走路的動作,腳如何一步接著一步,或走快、或走慢都一樣專注。吃飯時,工作時也是如此,隨時都保持清楚明白。
  • 修行是一種休息放鬆的狀態,讓狂亂的心停止,才能覺悟。
  • 時常觀察,如何打破「我執」、「法執」。隨時都要有心理準備,開成寺有失去的一天,身體也有離開的時候,甚至是有「自己」的觀念都要打破。
  • 修行的捷徑就是:用「開悟的心」來修行。
  • 什麼叫「開悟」、「入定」、「明心見性」?這些都要自己努力,一一地去看到、去實證。
  • 「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」,雖然事相上的作用是「有」,但內心是無相的,空無、不執著。
  • 何謂「大身」?「相」因執著而小,因內心「無相」而大;因為內心無相時,在事相上的作用是更大的。
  • 念佛要念到不管現在幾點,到底念了多久—不管時間,甚至不管生死;沒有時間、空間地一直念下去。
  • 不管在寺裡或是出來外面,都是在修行,外面的境如何如何的變化,但心是不動的。沒有高興、不高興,喜歡或不喜歡,別人的讚歎不用高興,毀謗不用難過,所以修行人沒有表情。
  • 要常修「不妄語」,說話時說得字字清楚明白,不要習慣說「方便妄語」使人格下劣。誠信很重要,要有寧可犧牲性命嚴守誠信的決心。
  • 我常說:你們求法的心與我初出家時,那實在差太遠了。我們對師長的教誨是「如獲至寶」的牢記在心。
  • 我慢者,得大障礙,於法不入心,無法更上一層。驕慢的人想入定是不可能的。
  • 不要因為別人對你的慈悲、不計較,你就失去了該有的恭敬,就隨便起來,那就是愚癡之人。
  • 我們在平時要多修福報,你看生病的人,病久了,福報遲早會用盡的,如果你平時就不看顧生病的人,當你看病時,也沒有人願意照顧你,因為沒有福報嘛!所以,我們要發好心照顧病人,為人服務其實都是在修自己的福報。
  • 這世界上人人都不相同,你絕對找不到兩個相同的人,個性不同、喜好不同,這些都沒關係,但千萬要記住,不可以因此而毀謗別人說你的不好,我的才好……。應當依法持平看待,學習別人的優點,隨喜讚歎,改正自己的缺點。
  • 要如何減少欲望呢?應當從心地上斷除貪念,才是根本。
  • 在事相上持戒還是容易的,若要讓心真正的不貪戀,這才是不容易,所以要常修習不淨觀。男女眾在一起是很苦的,也許你現在還不覺得,那是因為在成、住、壞、空的過程,你還沒嘗到壞的滋味。希望大家都要開智慧,在佛法上得到利益,唯有「心清淨」才是真正的樂。
  • 有智慧的人就知道多請教前人的經驗,凡事不要怕低頭去問別人,以為靠自己亂闖就能找到出路,但往往都是肯低頭的人能快速找到正確的路,修行也是如此。
  • 這兩天在外面辦事,回到寺裡覺得心就安定下來了。就好像塵沙在風中總是飄忽不定,風一停下來,才得以歇息。又好像客人來到陌生的地方,你看他走來走去,心是靜不下來的,因為總不像在家裡一樣。修行也是如此,當你總是注意外面的世界,心隨著它起起伏伏,怎麼靜得下來?要時常將注意力觀照在自己的修行上:對法義的了解是否有更深一層的體會,自己的心是否還有貪愛、執著……,若能這樣,不管外面的境如何變化,對你都不會有任何影響。
  • 我在出家以前,只要見到出家人,心裡就非常歡喜,而且對出家人很恭敬虔誠。自己出了家以後,這樣的心一直沒有變過,仍然是對三寶至誠恭敬,不敢怠慢。希望你們也要這樣恭敬僧寶,不要因為大家生活在一起,彼此都太熟悉了,就失去了恭敬心,佛法是從恭敬中求的,你敬人一分,是自己得一分。
 
 
  • 三德講堂    版權所有 © 2017 Sunder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.